咨询电话:

0371-63588809

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
发布时间:2013-01-31 00:00:00点击量:122
  创造能力,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能力,也是人类最终走出动物界而成为人的最根本的能力。正因为人类具有创造能力,人类才得以不断地发展、前进。
  
  长江后浪推前浪,时代赋予我们将历史车轮向前推进的重任。为了人类的更加文明和昌盛,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
  
    
  ★最重要的是创造力
  
  1983年3月5日,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和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同学们座谈。
  
  丁教授说:“你们说喜欢物理。物理,应当靠自己学习。虽然,在学校受教育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靠自己,靠自己的创造力。”有同学问:“那学校的培养就不起作用吗?”
  
  丁教授说:“我不是那个意思。对一个人一生来说,学校培养毕竟时间较短,只能是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以后能否成功,主要的还得靠自己的创造力。
  
  “我发现,学物理的人,不论怎样培养,学校教育的影响并不太大。你们看世界上得诺贝尔奖的并没有什么好的培养。从高的要求来说,我一向认为书本用途并不太大。虽然书还是要念的,知识的基础不可没有,但是念书的本领并不是决定性的。因为,那样最多只能达到写书人的水平而已。最重要的还是创造力,并不在于把书本上的知识都背下来。”
  
  丁教授还说:“在大学里,专业选得晚一些为好。数学多学一点很有用。我们强调创造力,但大学的基础还是要有的。”
  
  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1984年5月初到中国科技大学和少年班同学座谈时也说:“最重要的是创造能力,是要能带头,而不是人家带头你跟在后面走。这里,关键在于学得活,面要宽,把学习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当成一种乐趣。”
  
  “那怎样读书才好呢?我们总觉得对于书上写的不知道应该否定哪些?”一个同学问。
  
  “最好的学习,并不是一定要对书本进行否定。否定书本并不一定是创造力的体现。我从年轻的时候起,看书就是先看开头,再看结尾,然后想一想,这中间是怎么过来的。想出来也好,想不出来也好,再看书上是怎么写的。这个时候才能体会到这本书好在哪里,为什么好。读书,不知道这本书好在哪里,等于没读,更谈不上利用读书培养创造能力。
  
  “这好比,我们下了火车到科大来,只要上了公共汽车,反正到科大下车,这条路线你并没有因为通过就能熟悉。因为,你是乘着车子走的。看书也是如此,跟着书中准备的‘车子’,从‘起点站’到‘终点站’,从开头到结尾,是不会熟悉所走过的线路的。一个定理,怎样证明,你可以自己做一做,再把你做的方法和书上的方法比一比,看看哪个好。这样看书,成了习惯,收益自然会大。
  
  “当然,同学之间还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启发。每一样工作,都有一把钥匙。聪明,就是善于找到这把钥匙。”
  
  ★开发创造力的关键
  
  创造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创造活动或在创造力开发的过程中,创造,首先是思维的结果。所以,开发创造力的关键是激发创造性思维。
  
  关于创造性思维我们在第46节中已经作了初步的介绍,下面再讲一讲如何来激发创造性思维,以提高创造能力。
  
  (1)用创造欲望来激发创造性思维
  
  一个人的创造活动,总是在产生和形成创造欲望以后才能进行的。
  
  所有的新思想,归根结蒂,都是借鉴于旧思想的,都是在旧思想的基础上添加一些东西,把它们结合起来或进行修改。如果是偶然做成的,人们会说你运气好;如果是计划地做成,人们便说你有创造性。
  
  例如,擦字橡皮流通了差不多一百年,到1858年,住在费城的海曼想到在铅笔顶端加上擦字橡皮,使用起来更方便,带橡皮的铅笔才问世。
  
  传统使用的锯,都是扁薄长型的金属片,而且利用人力来操作。1812年,美国一位名叫泰比达·芭碧的主妇,到她丈夫的水力磨坊中去看工人工作。她忽然想到,如果把锯的形状由长扁形改为圆锯,可以利用水力推动操作,于是发明了圆锯。
  
  因此要激发自己的创造欲望,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一个强烈的愿望。
  
  上海和田路小学徐琛同学,看到墙上的电源插座,就想小朋友不小心将手插进去会触电的,能不能改一改,怎样改?从而激发了他创造发明一种“防触电插座”的欲望。果然,他创造成功,发明成果获得世界少年儿童创造发明比赛的最佳作品奖。
  
  因此,强烈的好奇心,心理上的不满足、寻根式的追问、对已有产品的百般挑剔以及应用上的推广,对于创造欲望的产生和形成,都具有直接的作用。
  
  (2)以创造兴趣来形成创造性思维
  
  从创造欲望发展到创造兴趣是使创造性思维能够持续不断的重要环节。
  
  怎样培养和形成创造兴趣呢?常识和经验告诉我们,在形成创造欲望之后,所提出的问题既不能太简单、太容易,使人感到一眼可以看到底;也不能太复杂、太难,使人处处碰钉子,无法实现;而是经过创造性思维之后,确有可能成功,兴趣也就随之产生。伴随着人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的满足,兴趣就可形成。兴趣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激励创造性思维,使创造性思维在更高的思维效率水平上进入最佳状态。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道理也就在这里。
  
  (3)以创造性思维来开通创造思路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就是说,类比型的创造性思维会帮助我们将某个客体和思维对象相联系,从它们的相似关系中获得启发,打开思路。
  
  如:有一道数学题:有四个大小不一的管子通向水池。开1、2、3号管12分钟灌满,开2、3、4号管15分钟灌满,开1、4号管20分钟灌满,问四管同开多长时间可灌满?经过思考,一个学生把在小学时学过的和差问题相联系,从他们相似的关系中获得了启发。所不同的这里的是把每个管子都看成是双倍的,那么减去一半就是,也就是说四管同开十分钟可灌满。
  
  ★创造的技法
  
  激发创造欲望并巩固了创造兴趣,创造活动就开始了。这时既需要创造性思维,同时又需要创造的技法,以便提高创造性思维的效率,尽快获得创造性成果。
  
  根据创造活动的性质,创造技法又可分为技术创造的技法和理论创造的技法。
  
  技术创造的技法,又叫发明技法。最常用的技法就是把两件或两件以上已经成形的产品“加”到一起,从而产生一种崭新的产品的技术创造法。
  
  例如:椅子和充气车轮,这两种产品本来是相互没有什么联系的,现在把这两种产品“加”起来,就会产生带车轮的椅子;还可以考虑把车轮充气的原理加到椅子的座垫上,可以产生充气式座垫轮椅;如再采用其转动的原理,就可以产生充气式座垫转动式轮椅,等等。
  
  当然,这种“加”法不是简单地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合并到一起去。例如,把电视机和洗衣机“加”到一起,就不可能成为一种实用可行的产品。所以,“加”是指本质上的相加,原理或功能上的相加。当决定相“加”之后,还需要通过创造性思维来解决由“加”引起的一系列新的困难。
  
  由“加”的创造技法可以进一步推广,就有“减一减”、“缩一缩”、“扩一扩”、“移一移”、“代一代”等类似的技法。
  
  理论创造的技法就是要敢于对已有的理论提出质疑和反问。
  
  法国作家左拉说过一句话: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求尚未知道的东西。所以,我们中学生不应当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要作新的探索。
  
  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的研究生王凯宁,在读中学时就具有这种深入探求的创造能力。平面几何课讲到梯形的面积时,他看着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公式S=Lh(梯形面积=中位线×高),头脑里就积极思维起来,想着想着,他站了起来,问老师:“能不能把圆环看成是一个弯曲了的梯形的粘合。那么由梯形面积公式可以得到圆环的面积公式,也是S=Lh,这时的L是中部的圆周长,h就是环的厚度。”
  
  老师要王凯宁讲讲几何道理。王凯宁说:“一条曲线,当它很短时,都可以看作近似的直线。而一条曲线是由许多短曲线组成的,所以圆形可以看作许多近似直线连成的图形。”
  
  王凯宁使用的就是类比型创造性思维。
  
  进了大学之后,王凯宁仍旧保持了这一精神。一天,王凯宁翻看一本刚出版的新画报。突然,画报上的一张照片吸引住了他。原来照片中的黑板上写了一道关于《线性代数》方面的命题。好奇心促使他研究起这道命题来。他根据计算的结果发现这道命题是错的,可照片的说明却是肯定和赞扬这道命题的。他一打听,这道命题是一位少年班学生提出来的,某研究所的一位著名教授还肯定过。能否定吗?他经过认真的仔细的探讨,确证这道命题是错的,于是他勇敢地提了出来,写成论文,发表在《数学通报》上。
  
  ★学会捕捉创造中的灵感
  
  在创造活动中,有时会碰到一种现象:人在科学、技术或文艺创作中,某些新的概念、新的设想、新的人物形象会突然产生。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灵感”。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说:“灵感,是人在科学或文艺创作的高潮中,突然出现的、瞬息即逝的短暂思维过程。它不是逻辑思维,也不是形象思维,这后两种思维持续时间都很长,以至人说废寝忘食。而灵感却为时极短,几秒钟,一秒钟而已。”
  
  那么,灵感是不是完全不可控制呢?
  
  不是,肯定不是。钱学森教授说:“有一点是肯定的,人不求灵感,灵感也不会来。得灵感的人总是要经过一长段其他两种思维的苦苦思索来作其准备的。所以,灵感还是人自己可以控制的大脑活动,是一种思维。”
  
  既然灵感不是天生的,是一种思维,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学会捕捉灵感呢?
  
  由于灵感学还不像逻辑学那样成熟。目前我们能提供的还只是经验。通常人们认为应当做到下列六点:
  
  (1)长期地进行预备劳动
  
  灵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人脑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对问题的长期探讨,是捕获灵感的最基本条件。这包括要具备一定的专门知识,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过反复的思考和艰苦的探索过程,有成功的经验,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
  
  (2)珍惜灵感出现的最佳时机
  
  经验告诉我们,灵感往往在经过长期紧张思索之后的暂时松弛状态下产生,比如在散步时,或者是上下班的路上,或者是赏花、钓鱼、听音乐时。
  
  (3)原型启发是一条重要途径
  
  有些日常的事物,对于经过长期紧张的思索之后,由于这些事物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有相似之处,通过联想,给人以启发,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案。
  
  (4)摆脱习惯性思维程序的束缚
  
  按照固定的思路考虑问题,往往容易使思路闭塞和思想僵化。暂时把问题搁在一边,就可以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
  
  (5)随时带着纸和笔
  
  灵感的出现总是突然的,预料不到的。为了及时捕捉灵感,就要在灵感出现的时候立即记录下来,有时候记都来不及,就对着录音机讲述录音。
  
  (6)保持乐观镇静的心情
  
  焦虑不安、悲观失望、情绪波动都能降低人的智力水平,影响创造性活动的进行。心胸开阔、乐观的情绪容易使人浮想联翩,创造性思维活跃。灵感往往会这时光顾。
  
  最后,还要说明一句,灵感只解决契机(指一事物转化他事物的关键)。创造性成果还要在契机到来之后经过艰苦奋斗方可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