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

0371-63588809

提升孩子注意力父母该做什么
发布时间:2012-10-20 00:00:00点击量:160
  问:怎么样才能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答:什么样的父母会妨碍孩子的注意力呢?最典型的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家长。比如孩子正在全神贯注地玩拼图,妈妈却命令道:“你赶紧去洗澡。”其实事情并不一定非得在这个时候做不可,这样的家长未免不够体贴。

父母往往只顾自己,不管时间、地点地命令孩子做这个做那个,难免会破坏孩子的生活节奏。若说这种行为是妨碍孩子养成注意习惯的元凶也不为过。另外,夫妻经常吵架或婆媳关系紧张的家庭,对孩子也有负面影响。尤其妈妈本身的精神压力,常反映在对待孩子身上。

当孩子想要自己动手时,父母伸手帮助他就等于阻碍他独立。尤其是四岁以后的孩子,要让他学会自理,要知道,家长退一步,孩子就会进一步,日常生活中的穿衣、洗手、刷牙、洗脸等基本生活事项,就得让他自己动手做。还要鼓励他积极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让孩子形成自己的良好的生活习惯。

父母常犯的毛病还有干涉太多。若你觉得自己的孩子总是不肯安静,做事总是心不在焉,那么你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与孩子的接触方式,这时你就会发现自己对孩子的行为干涉太多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过分干涉的另一面就是期望太高。比如父母小时候没有实现的心愿,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也不管孩子的能力如何,硬要他达到超过能力范围的成就,这实在太过分。

父母常犯的毛病还有攀比心理。所有家长都认为爱自己的孩子,但总有一些家长,更爱自己的面子。经常拿自己的孩子的不足与别的孩子的长处相比,越比越伤孩子的自尊心,越比越伤孩子的自信心,家长越比越生气,越比越伤心:你看楼上的明明,画画得多好!再看看你连筷子都拿不好,我们隔壁的倩倩,舞跳得多棒,你看,你什么都不会,就知道玩!你再看看我们楼下的苗苗,人家的故事讲得多好,嘴巴多甜,你再看看你,笨嘴笨舌,见到人什么话也不敢说,你再看看你陈阿姨家的小朋,乘法表都会了,你再看看你,这么简单的加减法你都能做错!这样攀比的家长有没有呢?特别是那些越好强要面子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就越高,攀比心态也就越重。

各位家长有没有想一想,当一个幼小的孩子听了父母的这些话之后,他会有什么感觉?有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过?一个孩子听了父母这些话之后,他会想:我不如小伙伴、不如同学、不如爸爸、不如妈妈,总而言之,我不行!好孩子的感觉都没有了,自信心荡然无存,他怎么才能取得进步呢?有句话大家很熟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的聪明,得的是智慧,你种的是傻瓜,得到的就是笨蛋!只要攀比一出现,父母的心态就失衡,就会出现焦急的心理,从而导致强行塑造,拔苗助长,结果事与愿违。

还有的家长无视孩子的兴趣,强迫孩子学这学那。相对的,却在日常生活中,连连发出禁令:这个不行,那个绝对禁止等等。其实在发出禁令之前,家长是否该为孩子想想,为何非得在现在禁止呢?禁止的结果是否造成孩子缺失自主呢?父母应该常存自我反省之心。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国人的家庭教育意识增强了,可是依然有许多父母不重视家庭教育。和他们谈到孩子时,可以了解到他们要么不重视家庭教育或重视不够;要么没有现代家教观;要么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实施家庭教育。他们的观念往往表现为以下几种:

1、孩子太小,教育是以后的事

认为刚生下来的婴儿什么也不懂,教育为时过早,这是缺乏早期教育意识。其实孩子一出生,就有了最初的认知能力,0-3岁是许多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如果这个时候不给他适当的刺激,不提供良好的环境,孩子的智力将得不到充分的、有效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如果一个人17岁时的智力水平为100,那么他4岁时智力水平已达到50%,在4-8岁可以发展30%,在8-17岁之间只能发展20%了。可见,婴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高速阶段。而没有早期教育意识的父母,由于不懂得去挖掘孩子的大脑潜能,将白白错过孩子的智力开发黄金期,实在是一种大脑资源的浪费。

2、树大自然直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许多父母往往对孩子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任其发展,放任自流,结果等小树苗长歪了的时候,要纠正也难了,那时父母再怎么后悔、反省都迟了,教育是没有回头路可走的。因为,幼儿期是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健康人格的重要时期,幼儿没有生活经历,分辩是非能力较差,行为自控能力较弱,行为控制力也极为有限,需要父母一定的约束和管教,需要用心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培养孩子的健康情感。许多孩子长大后日渐暴露出的许多不良品行,如意志不坚,害怕失败,经不起挫折以及自私、霸道等等都是在这种思想下所造成的恶果。

3、教育孩子,无师自通

不少父母认为教育孩子是非常自然而且无师自通的事,投资和花精力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是十分荒唐和没必要的,加之多少从父辈那儿传承下来的一些传统教育观念,使某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上遇到困惑和烦恼时,既不虚心向别人咨询,也不通过书本或媒体去寻找答案,更不会主动寻找学习方式去接受家庭教育课的“培训”,结果由于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没有及时进行正确的疏导,阻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的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人生悲剧。

4、教育是学校的事

这是那些不负责任的家长在推卸责任的思想。美国教育家M·S·斯特娜说:“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家庭是孩子教育的大本营,学校不是培养孩子的唯一场地,学校是学习书本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家庭是实施早期智能开发,培养兴趣点、引发求知欲,培养良好行为道德习惯、健康人格等的场所,具有开启鸿蒙的功能。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给幼儿园和学校,既不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没有家庭教育的紧迫感,是极不明智的做法。学龄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占的比重非常大。

5、我不是老师,我不懂教育

这是把教育看得太神秘了,把智力等同于知识,以为教育就是教知识,而知识只有老师才能教好。殊不知,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小到一个话题的交谈,大到意志力的培养,囊括了智商和情商两大方面。其实,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你都在当合格或不合格的老师,你随时随地都在给孩子树立着榜样,你的一言一行都成了孩子模仿的范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幼儿期的孩子与你朝夕相处的时间最多,你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土壤,就将有什么样的苗苗在生长,与其推卸责任说不懂教,不如拿起书本来多学点家庭教育知识,多去家长学校听听课,多给自己灌输点正确的、现代的、科学的家教观念。

6、让老人带孩子,省心又省力

借口自己工作忙,把养育孩子的任务交给老人,既放心又安全,既省心又省力。然而老人的思想可能有些陈旧、传统、固步自封,他们大都无法承担早期智力开发的任务。而且,从非智力方面来说,由于祖辈容易娇惯、溺爱孙儿,易使孩子养成许多不健康诸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品行。同时,祖辈抚养的孩子,他的情感需求由于得不到满足,易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导致产生诸如心理和行为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等问题,这样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

眼下,持以上各种教育观的父母不在少数。看来,教育孩子还是要先从教育父母开始,及早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才能不误己子孙。无论如何,请家长们早日走出家教误区,科学关爱孩子的成长!


问:怎样才能树立合格的家教观念?

答:从根本上讲,教育孩子,家长缺少的不是方法,而是观念。一个正确的观念要比一百种方法更重要。播下一个观念,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观念是命运之源,要想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要想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父母必须刨除陈旧的观念,播下成功教育的观念。家庭成功教育的六大观念是: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这也是被教育界所普遍认可的。

1、信任孩子——信任潜能、信任本能

每一个孩子在其幼小的心灵中,都渴望得到大人的信任,做父母的一句信任的话,一个信任的手势,一个信任的目光,都能给孩子无穷的力量。在信任中长大的孩子充满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父母要信任孩子,第一要信任孩子的潜能。我们不仅要相信孩子拥有潜能,还要了解孩子的潜能。你的孩子或许不能在物理学领域取得成功,但也许会在文学领域取得成功,如果不能在政治上取得成功,也许会在商业上取得成功。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孩子学习成绩一塌糊涂,是个差生,将来怎么能够取得成功?”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因材施教理论,根本没有“差生”,某一个方面的差生可能会是另一个方面的优等生。看一看毛泽东的数学成绩、绘画成绩,那么他是个差生,但是他不照样取得巨大的成功吗?再看爱因斯坦、达尔文、丘吉尔、钱钟书等等,都是差生,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孩子的潜能无限,成功必有规律,绝不能整齐划一,如果让毛泽东学数学,他绝对不可能成为陈景润,爱因斯坦也绝不可能成为列宾,达尔文也绝不可能成为莫扎特……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根据主观的愿望和片面印象,硬要孩子向某一方面发展,如果陈景润的父母要他向文学、绘画方面发展,尽管十分努力,也绝不可能成功。如果家长由此认为孩子没有出息而失去信心,不仅可能淹没了孩子的尚未发现的潜能,而且会使孩子产生“我无能”的自我心像,丧失自尊和自信,最终一事无成。

爱尔维修有句名言:“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教育得法前提是相信孩子的潜能,并发现孩子的潜能所在,信任潜能,每一个孩子将来所能达到的智慧高度、人格高度、成功高度都是不可限量的。

父母要相信孩子,第二要信任孩子的本能。本能不仅指与生俱来的能力,像吃喝拉撒,还包括后天的生活上的基本能力,像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这是孩子生存上必需具备的基本能力。由于家长不正确的观念,认为孩子小,不可能做到,于是全部帮着孩子做了,把孩子这些能力给剥夺了,剥夺的结果是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现在上小学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视若掌上明珠,关怀备至。上学、放学接送不说,还帮孩子背书包、收拾桌子、帮孩子盛饭菜洗碗等等,孩子能动手的事,家长无所不帮,一概代劳。家长如此不信任孩子的能力,如何呵护孩子,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自己走,他人无法代替,对孩子帮助越多,孩子得到的锻炼就越少,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形成依赖、软弱的性格。信任孩子的本能,做父母就应当放开一只手,让孩子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事自己做。还给孩子劳动的权利,给他提供锻炼的机会,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迈向成功。

2、尊重孩子——尊重个性、接纳孩子

孩子和成年人有很大差异,但在心里上却有一个共同的需要——渴望尊重!教育学家强调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你的孩子同样也是这样。研究表明:刚出生的孩子其行为表现就有很大的差异,我国学者孙淑英等人对55例刚出生的婴儿所作的测量显示,这些孩子中活泼型的占36.4%,温和型的占41.8%,中间型的占21.8%。其行为模式大约为:活泼型的孩子出生后立即哭叫,穿衣、睡醒、喂奶前均大哭大叫、手脚乱动;温和型的孩子出生后不活泼,少哭闹,动作迟缓,安静,很容易安慰;中间型的孩子介于两者之间。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其个性差异日益明显,对此父母应该尊重、宽容地接纳孩子的个性表现,不要着急地改变孩子现状,必须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不粗暴干涉孩子的行为,面对不专心的孩子,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充满耐心,慢慢引导,才能更好的改变孩子,促使孩子专心致志地学习。

3、理解孩子——了解需求、换位思考

孩子在学习时不能集中注意力,不专心,肯定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所以应该多与孩子沟通、察言观色、耐心询问,甚至换位思考,全面细心地了解孩子所面临的具体障碍。不了解孩子不专心的具体原因,就不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盲目地去干涉孩子,有可能适得其反。一般来讲,孩子不专心的原因有环境因素(包括人际关系因素),生理上的因素、心理上的因素,有的情况下,了解了这些原因,控制了消极因素的干扰,孩子的注意力水平就会自然得到改善、提高,然而有的时候,即使控制了这些消极因素的干扰,它的负面影响还可能继续存在,这时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具体工作来改善孩子的注意力,有时候还应该让孩子进行专业的训练。

4、激励孩子——期待效应、发掘效应

一个成年人,当你得到一个信任的目光,听到一句鼓励的话语,往往会充满自信,热血沸腾,孩子同样如此。父母一个赏识的目光,一句“好样的,你能行!”孩子往往会表现的更加优秀。这就是激励。可是很多家长太“小气”了,不给孩子鼓励的话语,孩子的优点往往被忽视,缺点往往被强化,父母在无意中就已经把孩子推向了失败。

激励孩子成功的两种方法,一是期待效应,二是发掘效应。期待效应就是人们熟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做罗森塔尔效应。如果家长对孩子给予适当的有价值的积极期望,那么将会在孩子身上产生莫大的激励力量。孩子就会通过一定努力有可能实现这种有价值的期望。

罗森塔尔是美国著名的超常人才专家,有一次到一个小学去考察,刚到校门口,被一位老师看到了,这位老师看到大名鼎鼎的罗森塔尔来了,赶紧跑了过去,说:“专家先生,听说你对超常人才具有独到的研究,你能不能挑出我们班中的智力超常的学生,也就是说,你能不能挑出我们班里的那些所谓的‘神童’?”罗森塔尔说:“OK!”罗森塔尔跟着这位老师来到教室。学生听说专家来挑神童,个个都显得非常兴奋。罗森塔尔在学生中间走了几圈,用手指点起来,“你,你,你……”那些凡是被点到的孩子,眼睛一亮,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放学之后,像风一样跑回家,一进家门,就对妈妈喊“妈妈,妈妈,我是神童!”这些妈妈一听,感到非常奇怪,就问“谁说你是神童?”孩子就说“专家说我是神童。”这些妈妈本来就希望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听孩子这么一说,半信半疑,就怀着一颗期待的心情,跑到学校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们:“不错!专家确实说过,你的孩子就是神童。”这些妈妈一听,非常高兴,非常兴奋,转脸看看自己的孩子,怎么看怎么像神童。孩子既然是神童,教育方法当然就要与众不同,再也不能逼他,再也不能骂他,再也不能打他。这些孩子在学校里受到老师的加倍重视,“此乃国家栋梁之材,要好好教导”。这些孩子在同学中倍受羡慕,很多同学主动为这些孩子提供服务,放学之后,这些孩子的书包都有人替他们背。这些孩子重新被关注,被认可,被寄予很大的希望,学习成绩迅速提升。一年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小学,就去问老师“去年被挑出的那几个学生现在怎么样了?”老师一听,说:“哎呀!太好了,进步之快,不可思议!不过,专家先生,我有个问题始终不明白,在你来之前,这几个学生都是普普通通的孩子,当初被你这么一指点,现在好像个个都变了似地。请问专家先生你到底有什么诀窍,能够判断得这么准确。”罗森塔尔一听,笑了,说:“我什么诀窍都没有,这几个孩子都是我随便指点的。”老师一听,吃了一惊,感到非常不可思议。罗森塔尔当时说了这么一句话:“一个孩子,经常被看成什么样,经常被说成什么样,经常被怎样对待,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变成现实。”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做家长的以什么态度去对待孩子,就像一幅对联所说:“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孩子是教育的结果,是环境的产物,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如果能够给他施加一种积极地信念,让他感到你认为他“行”,他就会产生一种自信,他真的就变“行”了。如果总是说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他最终就会失去信心,不论在什么方面都会表现得越来越不行。
第二为发掘效应。有句名言大家很熟悉: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在孩子身上不是缺少优点,而是父母缺少发现孩子优点的眼睛。每个望子成龙的家长都必须具备一双善于发现孩子身上闪光点的“火眼金睛”,并对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断地赞赏,反复地激励,使孩子有一种被发现、被认可、被尊重的感觉。你希望你的孩子在哪一方面发展,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在这方面抓住他的优点,找出他的闪光点,小题大做、无限夸张,让孩子找到“我能行,我是好孩子”的感觉,那么他就会充满自信,对所学内容也会充满兴趣。

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就是,只有让孩子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浓厚的、广泛的探索兴趣,那么他就会热爱学习,这时维持他们自己对学习的专注状态就一点也不会感到吃力。

5、宽容孩子——学会反思、学会等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是圣贤,亦不免出错。这是对成人错误的宽容。我们能宽容成人,却不能看宽容孩子——苛责,这是做父母的通病。孩子出了错,往往要经历父母“暴风骤雨”的“洗礼”。孩子为什么会出错,怎样对待孩子的错误?做父母的应该学会反思,学会等待。这不仅是思维方式的改变,更是观念的改变。孩子犯了错,常常遭到父母的训斥,甚至打骂。岂不知,父母责备孩子的方法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不当的责骂,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孩子。长期以往,孩子便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向着父母期望相反的方向发展,为人父母不能不考虑这种危险。为人父母者,应该学习自我控制,自我反思。当孩子出了问题的时候,不是问“你怎么啦”而是问“我怎么啦?”是不是我们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方法、态度导致了孩子出现这样行为和结果的呢?教育孩子就像种庄稼,世界上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庄稼生长过程中出了问题,没有一个农民埋怨庄稼,相反,总是在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孩子总是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在此过程中,重要的问题不是孩子是否犯错误,而是家长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孩子,恰如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刮伤孩子的心,留下永恒的伤痕,也可以从中“发掘出生命的心水源。”
面对孩子的错误,每位家长都不能采用以下十种言语方式:

(1)恶言一一一傻瓜,说谎,没用的东西;
(2)侮蔑一一你简直是个废物;
(3)责备一一你又做错事,简直坏透了;
(4)压制一一住嘴!你怎么可以不听我的话!?
(5)强迫一一我说不行就不行;
(6)威胁一一我和爸爸再也不管你了,你想走就走吧?
(7)哀求一一我的小祖宗,求求你不要这么做好吗?
(8)抱怨一一你竟然做出这等事,太让我伤心了;
(9)贿赂一一你要是能考满分,暑假带你出去旅游;
(10)讽刺一一你可真替爸妈争光啊,居然考了几个“灯笼”回来。

这十种语言和态度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家长与孩子的关系紧张,引起孩子逆反心理,更加不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4、提醒孩子——正向批评、科学施罚
对于孩子的缺点、错误,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我们建议家长应该遵循两大原则:正向批评、科学施罚,具有科学性,它是以心理学原理为依据,用于教子,将有良好效果。

正向批评就是建设性的批评,积极性的批评,有别于破坏性的批评,
提醒原则是教育的行为原则,对事不对人,它的前提是:孩子总是好的。
正向批评的原则是:

1、首先要反思自己,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2、换位思考;
3、对事不对人,孩子永远是好的;
4、善于发现优点,多表扬,少批评;
5、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

凡是符合以上原则的,都属于正向批评,比如故事批评,爱心批评,沉默批评,谈心批评,幽默批评,激励批评,赏识批评等等,对孩子的缺点教育最好的方法当然是说服教育,正向批评。但有时不可能完全奏效,如果能施以适当的惩罚,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提到惩罚,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打骂,实际上,惩罚的方法各种各样,而打骂只是惩罚的极端,它的结果必然是教育的失败。

根据心理学中的效果率:快乐则接受,痛苦则拒绝,按这种理论,假如我们让孩子做某事或者不做某事,可以通过奖励或者惩罚来做到这一点。因为每个孩子都是有差异的,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有针对性,根据其自身的具体特点、发生过失的具体原因进行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进行科学施罚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施罚要与教育相结合。必须使孩子明白他们为什么受罚,要让他们看清所犯错误的原因,说明犯错误行为的后果。坚持这种正面教育的结果,就会使孩子由无知到比较有知,从不懂到懂,也就会在他们的活动中少犯和不犯因为无知而造成的过错。

2、惩罚要合理。惩罚的程度要适中,要使被惩罚者心理、肉体上能接受。如果不是应该受到惩罚的行为,却由于家长情绪不好而迁怒于孩子,则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对抗情绪。

3、惩罚要考虑行为动机。从心理学角度说,人的行为是受动机支配的,动机不同产生的行为后果不同,孩子也如此。但由于孩子年幼,思维还不够全面,技能也不够熟练,为此,常会出于好的动机而产生失误,如果因此遭受惩罚,则会挫伤其积极性,以致从小时候养成畏首畏尾的性格。

4、惩罚要及时。应尽可能在发生不良行为的当时,就施以惩罚,如果时间长了,则可能使孩子对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淡忘,产生懈怠感觉,惩罚就不容易被接受了。

5、惩罚应避免讽刺打击,不能用恶毒的语言指责孩子,决不可以刺伤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6、心境不佳时,不能施罚。有些家长在酒后,或心情不舒畅,或健康欠佳的时候惩罚孩子,往往由于把握不住自己的感情而使惩罚无限制升级,而导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对抗。同时父母的失态也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感,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7、惩罚要与奖励相结合。不能一味地惩罚,片面地理解惩罚的意义,要做到严厉中有慈爱,减少由于惩罚而带来的对抗和怨恨情绪,从另一方面也加强惩罚的效果,也趁此期间,留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

以上科学施罚的原则,希望所有的父母在你轮起巴掌或举起棍子之前,能够心平气和地读上两遍,这对你纠正孩子的过错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5、言传身教一一以身作则父母做好榜样

“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学上所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则,它的具体要求就是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做良好的行为示范。父母以身作则之所以重要,是根据孩子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的特点而言的。与大人相比,孩子不容易接受别人语言上的、逻辑上的教育指导。但是别人的所作所为却更容易在孩子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使他们易于模仿。所以父母如果希望孩子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自己就应该带头做一个好榜样。有的父母成天打麻将、泡酒吧、唱歌跳舞,根本就不看书或者拿起书本就想睡觉,躺在床上,一本书看不到五分钟就睡着了,在这样的家庭状况下,孩子是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的。通过调查也发现,在这类家庭中,孩子也很不容易学好,孩子往往与父母一样,对书本和学习都不感兴趣,从而也谈不上专心学习了。


 问: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正确地调节孩子的注意力?

答:由于孩子缺乏像成年人那样的有对进入大脑信息的本能调节能力,包括来自听觉、视觉、触觉的信息,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反常行为,如过分激动、太疯狂或退缩、畏惧等等情况。这些都说明孩子需要一定的屏蔽,避免过强的环境刺激。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一个宁静的环境,把孩子的注意力调整到最佳状态。

首先要帮助孩子减轻精神压力,要解除精神压力有所谓“3R”说,即Rest,Relaxationhe和Recreation.
第一个R是“休息”之意,也就是放松身体和精神,彻底地休息。譬如有的人会去洗个热水浴,有的人干脆出发作温泉旅行,轻松放个假。
第二个R是“松弛”之意。为了让紧绷的神经回到原来的缓和状态,可以寻找合适的活动和兴趣,不妨听听古典音乐。古典乐中,又以莫扎特平静舒缓的曲子最具放松心情的效果。听音乐就像疲倦时想吃甜点一样,是自然的欲望。

音乐也不一定局限于古典乐,即使一般曲子也无妨,但最好避免节奏喧闹或紧张的曲子。除了音乐之外学画、捏陶,看画展或欣赏戏剧也是很好的调节。
第三个R是指“娱乐”。清晨的散步或森林浴、登山健行、游泳等轻松的运动,让自己稍微流点汗,到观光果园摘采水果,或到海边捕虾蟹也是很好的活动。人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时最能回归本心,认清自己。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调节注意力还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
1、给孩子定出合适的规矩,使孩子每天的学习活动都有规律。对孩子不能处处迁就,要让孩子知道规矩意味着什么。
2、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应和孩子一起制定出各种计划,让他们感受到有发言的权利和选择的权利。
3、尽量避免不适合儿童的各种刺激,例如不适合儿童的电视、电影、杂志以及成人之间的谈话等等。父母应该和孩子通过谈话,进行思想交流,把各种媒体宣传对孩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减到最低。
4、给孩子营造出一个适合孩子专心学习的氛围。孩子进入这个氛围,心情自然会平静下来,能够集中精力学习。
5、保证孩子在任何时候都能找到一个使自己安静下来的环境,哪怕是一张桌子。
6、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这一点非常重要。绝大部分人是在快节奏的电视节目下长大的。即使是最优秀的儿童节目,最严肃的电视记录片,以及最专业化的电视新闻,都企图在最短的时间内,报道最多的内容。最新研究表明,长期观看那种很快的儿童节目会改变大脑的思维方式,并且使孩子在学校里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
7、用具体的游戏或活动来调节孩子的生活、学习规律。比如果断关掉电视,与孩子玩适合的游戏或者学习某项技能。培养一种新技能,培养一种兴趣,例如建造模型或者全家一起做晚饭。
8、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让他自觉地去做某一件事,同时不受干扰,这样会自然地增加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9、不要将孩子独自留在家里,应该至少有一个使孩子感到信任的人与他一起呆在家里。
10、还要注意有些噪音对于成年人来说不是干扰,但是对孩子来说就不同了。例如飞机飞的声音、摇滚音乐等等,尤其是孩子不明白是什么声音的声音,对孩子影响非常大。
11在具体指导孩子做事之前,先用眼睛打招呼,引起孩子注意。针对孩子听到的事情提问,检查他是否理解。
12、对于一个情绪过于激动地孩子,给他温柔而坚定地身体接触会使他慢慢安定下来。你可以用手臂搂着他和他坐在一起。
13、给孩子规定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孩子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因为睡眠不足很容易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可以在孩子睡觉之前留出一段讲故事的时间。
14、避免给孩子连续不断地安排太多的活动,这种不停歇的、纷杂的活动不利于孩子大脑的生长和注意力集中的培养。要使用分离式,一次让他专心致志做好一件事,不管是学习还是玩耍,决不要同时安排两件事给他做。
15、当给孩子示范做一件事时,别忘了随着动作示范还要加上语言解释。要知道,语言对调节注意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6、视觉的记忆效果比听觉记忆效果更持久,因为视觉在脑海中形成的印象,有助于事后联想。抄写时,即可发挥孩子的记忆力,记得较牢,读书也会比较专心。
17、孩子若专心于某种兴趣,会融入人格,成为个人特色。如果他对某事感兴趣时,此时最好善加引导,随孩子天性发展,若要求太多,反而让孩子厌恶,所以家长请记住,强迫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一味用命令的方式或过多地干涉,会使孩子失去主动学习的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还有很多,家长可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总结出更好的经验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