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与幼儿身心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不可忽视
发布时间:2017-01-17 11:12:42点击量:107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Ayres博士1972年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并设计了一套特殊的器材和训练方法对感统失调儿童进行矫治。1995年上海中易心理健康研究所在门诊、临床中应用感觉统合训练矫治幼儿日常行为偏差的基础上,会同心理学、医学、教育、体育方面专家,开展了对幼儿感统失调的预防和早期的研究,首次将感觉统合理论引入幼儿教育领域。上海中福会幼儿园将感觉统合融于日常游戏,世界儿童基金会杨浦幼儿园将其与体育活动相结合,宛南幼儿园将其作为提升幼儿注意力的研究,以及青浦环城幼儿园以其促进幼儿园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已取得成果。本文拟简要介绍感觉统合理论在幼儿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和它的运用及其特点。
一、感觉教育一直是幼教界最基础的概念:
人的学习行为是与人的诞生同时开始的,也就是说,刚出生的孩子就开始了其“学习生涯”。幼儿的学习,最主要是通过视、听、嗅、味、触的五感感受。由于这种感觉的学习是非常自然的,所以人们并不特别注意。然而,这种不需思考却会影响人的大脑思考的学习,通常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帮助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知能力发展有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岁);具体运算阶段(6=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4岁)。其中第一阶段是奠基阶段,它影响儿童日后认知能力的正常发展。这一阶段的感知运动成熟与否,是日后智能学习或思考前期孩子成功与否的基础,缺乏这方面能力的孩子,即使能够用大脑作记忆性的学习,但在观察、组织、想像、推理上的大脑功能,似会有运用上的困难。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也十分重视幼儿的感觉学习。她指出,智力培养首先要靠感觉,只有依靠感觉来收集和分辨事实,才能产生初步的智力活动。她强调,3到6岁是儿童心理发展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应以动作发展和感官训练为主,使儿童通过自己的直接经验和自我教育逐步发展自由而坚强的个性。随着脑科学研究的进展,幼儿期感觉学习的必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二、感觉统合理论对了解和增进幼儿身心健康作出了贡献
虽说感觉学习是通过视、听、嗅、味、触等感觉器官,在自然的状态下学习的,但是,仅仅有感觉器官并不等于能保证感觉学习的顺利发展和完成。因为感觉学习除了有感觉刺激输入外,更重要的是进入大脑的感觉刺激信息能在中枢神经形成有效的组合,称为“感觉统合”正因为有这种能力,大脑才能协调身体对外界做出适当的反应。Ayres博士将之比喻为交通指挥者或红绿灯管制者,没有它们,交通将乱成一团。 感觉统合促使我们的感觉神经的交通不至中断,所有的学习和动作能顺利进行。在达成各种有目的的协调行为上,感觉统合的能力非常重要。
Ayres博士认为:“人类遗传基因中,就有感觉统合的基本能力,每个婴儿生下来便有此本能。但这种本能必须在孩童时期和环境的互动作用中,大脑和身体不断地顺应反应下,才能高度和健全地发展。”3-6岁是感知觉和运动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是促进和提高感觉统合能力的关键期。大脑的发展,必须要有适宜的刺激,环境中的感觉感激是大脑的“食物”和“营养”。如果幼儿视、听、动、触环境贫乏或被剥夺,就象生命缺乏食物和营养一样,大脑的发展就受到限制,大脑缺乏应有的感觉存在,也就无法进行“统合”。
一般来说,视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在课内课外阅读时,常会出现读书跳行、漏字、演算数学题目会抄错、辩认不出p与q,b与d,缺乏空间概念,还会把一个字的左右偏旁写反,上下倒错,从而造成学习困难。久而久之,必然会造成孩子学习成绩下降,跟不上学习进度,在心理上产生自己认为不如他人的自卑感、自信心不足、退缩、自我评价低低。
前庭感觉统合失调会让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常常观测不准距离,无法正确掌握方向,经常会左右手不分、方向感不明、鞋子穿颠倒,经常会撞到墙壁、碰到桌椅、易摔跤,怕爬楼梯,怕走平衡器材,平衡能力差,平时表现出好动不安、小动作多、注意力无法集中、做事没信心、学习成绩受到影响。
本体统合失调的孩子多数表现动作笨拙,拍球、跳绳、跑步时动作不协调,肌肉的收缩、伸张以及骨骼关节间压缩、转动时感觉信息传递障碍,大脑、肌肉、手眼协调性差,自理能力不佳,做事消极,自信心不足,而且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造成学习的困难。
触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往往对别人的触摸十分敏感,怕理发、怕打针、做事瞻前顾后,心理上总有一种担心害怕、易受惊的感觉,这样的孩子一般较为孤僻,喜欢独处,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会粘固定人,容易紧张、冲动,脾气固执、胆小、内向、不合群,社会性的发展会受到严重影响。
以上几方面都属于神经系统不健全而引起的感觉统合不良,严重地阻碍了幼儿身心的发展,也可以说是“都市文明病”。据北京、上海、南京的有关医学心理究部门测查显示,感觉统合患者在儿童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确是不容乐观。究其主要原因,其一是先天不足:孕妇面对快节奏的生活过于忙碍,造成感觉刺激不足;其二是社会环境变化:居住独门独户,生活环境封闭,缺乏活动空间,缺乏同伴间的游戏活动;其三是教养方式偏差:期望值过高,“第二书包”沉重,超前,超强度的教育,保护过度或娇纵溺爱造成身体操作能力欠缺、爬行不足,以及过早使用学步车,造成前庭平衡及支撑力不足。
三、开展感觉统合训练,能有效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感觉统合的理论
拓展了幼儿教育的视野,它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儿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它不但发展了导致幼儿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基本原因,打破了幼儿行为障碍归因上的局限性和单向性,也对这些问题的缓解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使幼儿行为和情绪问题的矫治更有了针对性,为培养“完整儿童”的教育思想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因而对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特别的意义。
幼儿园开展感觉统合训练实际是一种教育活动,游戏活动,它不同于医院的临床治疗,也不同于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更不同于游乐场休闲游戏。它是运用一套特制的感统器材,幼儿通过肢体在不同姿势和运动状态下,协调反应的练习,来发展大脑对感觉信息辨别和处理信息,从而提高和发展感觉统合的能力,具有预防性和保健性的作用。这种“训练”活动有突出卧位姿势的运动;滑板、大笼球、滑梯等活动对前庭感觉、本体感觉和触觉的刺激,尤为明显;重视动态平衡的活动:平衡台、晃动平衡木、吊缆圆筒、圆木等的活动,都对平衡感觉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注意双侧肢体的练习:滑板爬、布袋跳、羊角球等,均要求左右手、脚的锻炼,以利于左、右脑的全方位开发。
感觉统合训练注重感觉动作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上海中易心理研究所已设计出大量身体姿势的动作游戏,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合理的生理负荷,在有效地帮助幼儿骨骼、肌肉成长,促进本体感觉发展的同时,“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的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提高幼儿神经系统整合功能的发展。
感觉统合训练注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它设计的身体游戏既有坡度又有力度,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让每个孩子获得发自内心的成就感和愉快感,大大增强了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于培养活泼开朗、热情奔放的性格。同时,在感觉统合训练中,幼儿有大量与同伴游戏的机会,逐步积累与他人相处的经验,锻炼协商与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
总之,感觉统合理论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孩子所产生的各种学习困难现象找到了其中一个生理上的原因, 它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到幼儿某些行为背后的因素。孩子的问题不是“不愿做”,而是“做不到”,不是“不肯”而是“不能”。感觉统合教育是完善幼儿园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虽然不像技能学习那样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是技能和知识学习的基础,是提高幼儿素质的前提,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将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感觉教育一直是幼教界最基础的概念:
人的学习行为是与人的诞生同时开始的,也就是说,刚出生的孩子就开始了其“学习生涯”。幼儿的学习,最主要是通过视、听、嗅、味、触的五感感受。由于这种感觉的学习是非常自然的,所以人们并不特别注意。然而,这种不需思考却会影响人的大脑思考的学习,通常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帮助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知能力发展有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岁);具体运算阶段(6=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4岁)。其中第一阶段是奠基阶段,它影响儿童日后认知能力的正常发展。这一阶段的感知运动成熟与否,是日后智能学习或思考前期孩子成功与否的基础,缺乏这方面能力的孩子,即使能够用大脑作记忆性的学习,但在观察、组织、想像、推理上的大脑功能,似会有运用上的困难。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也十分重视幼儿的感觉学习。她指出,智力培养首先要靠感觉,只有依靠感觉来收集和分辨事实,才能产生初步的智力活动。她强调,3到6岁是儿童心理发展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应以动作发展和感官训练为主,使儿童通过自己的直接经验和自我教育逐步发展自由而坚强的个性。随着脑科学研究的进展,幼儿期感觉学习的必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二、感觉统合理论对了解和增进幼儿身心健康作出了贡献
虽说感觉学习是通过视、听、嗅、味、触等感觉器官,在自然的状态下学习的,但是,仅仅有感觉器官并不等于能保证感觉学习的顺利发展和完成。因为感觉学习除了有感觉刺激输入外,更重要的是进入大脑的感觉刺激信息能在中枢神经形成有效的组合,称为“感觉统合”正因为有这种能力,大脑才能协调身体对外界做出适当的反应。Ayres博士将之比喻为交通指挥者或红绿灯管制者,没有它们,交通将乱成一团。 感觉统合促使我们的感觉神经的交通不至中断,所有的学习和动作能顺利进行。在达成各种有目的的协调行为上,感觉统合的能力非常重要。
Ayres博士认为:“人类遗传基因中,就有感觉统合的基本能力,每个婴儿生下来便有此本能。但这种本能必须在孩童时期和环境的互动作用中,大脑和身体不断地顺应反应下,才能高度和健全地发展。”3-6岁是感知觉和运动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是促进和提高感觉统合能力的关键期。大脑的发展,必须要有适宜的刺激,环境中的感觉感激是大脑的“食物”和“营养”。如果幼儿视、听、动、触环境贫乏或被剥夺,就象生命缺乏食物和营养一样,大脑的发展就受到限制,大脑缺乏应有的感觉存在,也就无法进行“统合”。
一般来说,视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在课内课外阅读时,常会出现读书跳行、漏字、演算数学题目会抄错、辩认不出p与q,b与d,缺乏空间概念,还会把一个字的左右偏旁写反,上下倒错,从而造成学习困难。久而久之,必然会造成孩子学习成绩下降,跟不上学习进度,在心理上产生自己认为不如他人的自卑感、自信心不足、退缩、自我评价低低。
前庭感觉统合失调会让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常常观测不准距离,无法正确掌握方向,经常会左右手不分、方向感不明、鞋子穿颠倒,经常会撞到墙壁、碰到桌椅、易摔跤,怕爬楼梯,怕走平衡器材,平衡能力差,平时表现出好动不安、小动作多、注意力无法集中、做事没信心、学习成绩受到影响。
本体统合失调的孩子多数表现动作笨拙,拍球、跳绳、跑步时动作不协调,肌肉的收缩、伸张以及骨骼关节间压缩、转动时感觉信息传递障碍,大脑、肌肉、手眼协调性差,自理能力不佳,做事消极,自信心不足,而且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造成学习的困难。
触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往往对别人的触摸十分敏感,怕理发、怕打针、做事瞻前顾后,心理上总有一种担心害怕、易受惊的感觉,这样的孩子一般较为孤僻,喜欢独处,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会粘固定人,容易紧张、冲动,脾气固执、胆小、内向、不合群,社会性的发展会受到严重影响。
以上几方面都属于神经系统不健全而引起的感觉统合不良,严重地阻碍了幼儿身心的发展,也可以说是“都市文明病”。据北京、上海、南京的有关医学心理究部门测查显示,感觉统合患者在儿童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确是不容乐观。究其主要原因,其一是先天不足:孕妇面对快节奏的生活过于忙碍,造成感觉刺激不足;其二是社会环境变化:居住独门独户,生活环境封闭,缺乏活动空间,缺乏同伴间的游戏活动;其三是教养方式偏差:期望值过高,“第二书包”沉重,超前,超强度的教育,保护过度或娇纵溺爱造成身体操作能力欠缺、爬行不足,以及过早使用学步车,造成前庭平衡及支撑力不足。
三、开展感觉统合训练,能有效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感觉统合的理论
拓展了幼儿教育的视野,它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儿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它不但发展了导致幼儿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基本原因,打破了幼儿行为障碍归因上的局限性和单向性,也对这些问题的缓解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使幼儿行为和情绪问题的矫治更有了针对性,为培养“完整儿童”的教育思想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因而对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特别的意义。
幼儿园开展感觉统合训练实际是一种教育活动,游戏活动,它不同于医院的临床治疗,也不同于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更不同于游乐场休闲游戏。它是运用一套特制的感统器材,幼儿通过肢体在不同姿势和运动状态下,协调反应的练习,来发展大脑对感觉信息辨别和处理信息,从而提高和发展感觉统合的能力,具有预防性和保健性的作用。这种“训练”活动有突出卧位姿势的运动;滑板、大笼球、滑梯等活动对前庭感觉、本体感觉和触觉的刺激,尤为明显;重视动态平衡的活动:平衡台、晃动平衡木、吊缆圆筒、圆木等的活动,都对平衡感觉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注意双侧肢体的练习:滑板爬、布袋跳、羊角球等,均要求左右手、脚的锻炼,以利于左、右脑的全方位开发。
感觉统合训练注重感觉动作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上海中易心理研究所已设计出大量身体姿势的动作游戏,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合理的生理负荷,在有效地帮助幼儿骨骼、肌肉成长,促进本体感觉发展的同时,“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的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提高幼儿神经系统整合功能的发展。
感觉统合训练注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它设计的身体游戏既有坡度又有力度,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让每个孩子获得发自内心的成就感和愉快感,大大增强了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于培养活泼开朗、热情奔放的性格。同时,在感觉统合训练中,幼儿有大量与同伴游戏的机会,逐步积累与他人相处的经验,锻炼协商与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
总之,感觉统合理论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孩子所产生的各种学习困难现象找到了其中一个生理上的原因, 它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到幼儿某些行为背后的因素。孩子的问题不是“不愿做”,而是“做不到”,不是“不肯”而是“不能”。感觉统合教育是完善幼儿园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虽然不像技能学习那样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是技能和知识学习的基础,是提高幼儿素质的前提,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将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