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可导致学习不良,产生行为偏离。研究证实,感觉统合失调各类型对学习有非常显著的不良影响。儿童学习障碍中有一亚群,其表现为辨认或解释从躯体和外界而来的感觉输入的缺陷,这一缺陷并非是智能迟缓、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的损害或异常、明显的情绪障碍所致,俗称"高智商,低成就"。调查发现,学习成绩差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高达41.7%。对这类儿童进行感觉统合治疗,学习成绩有较明显的提高。学龄儿童的注意缺陷已引起普遍的关注。在教师的评价中,儿童注意非常不集中占调查样本的12.8%,其中的41.8%有感觉统合失调,而且感觉统合失调4个类型中,注意好与差二组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别。目前对注意缺陷的儿童较多应用大脑兴奋剂,并且用药时间从小学持续至中学的人数在增加。学者们对此争议颇多,家长们为此也不无忧虑。对这些儿童用感觉统合治疗后发现,原来用药的儿童经感觉统合治疗后,用药剂量在逐渐减少。
在教师的评价中发现,样本学龄儿童情绪稳定性差或较差的占8.9%,其中的35.7%有感觉统合失调,这些儿童的自制力差、易于遭受失败,对感觉运动的情绪反应异乎寻常,如触觉防御问题的儿童不喜他人的碰触,运动笨拙的儿童害怕同伴的打闹取乐,而且不爱运动。一些国家如日本、新加坡等对情绪不稳定的儿童用感觉统合治疗,结果,那些情绪不稳定的儿童在每次治疗后,学习或做作业时,心神比较宁静。国内的临床研究结果也是如此。
研究表明:儿童动作协调差的占样本的11.9%;作业严重拖拉的占2.6%,较严重拖拉的占18.2%。这二个问题易被家长和老师所忽视,特别是作业拖拉,教师常归因于儿童注意缺陷,家长却认为是孩子懒散,研究表明这是感觉统合失调的缘故。有研究显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并不随年龄增长或神经成熟而消失,因此需要特定的治疗,而感觉统合治疗疗效出现较快且明显,即儿童动作协调和作业拖拉情况改善明显。
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具有性别差异,例如大肌肉及平衡、学习能力不足二项,男孩轻度和重度失调都非常明显的多于女孩。从总体来看,感觉统合失调男孩多于女孩。有人将此称之为现代病,认为儿童因活动少,活动空间缺乏,父母过分包办代替或过多干涉孩子所造成的;更兼我国文化背景,父母对男女孩的期望和教育上的差别,易使男孩出现感觉统合失调。
研究表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对学习和行为有显著的影响,临床应用感觉统合治疗,则产生了一定的疗效。从注意的生理机制来看,注意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定向反射,注意的中枢机制是由于客观事物的影响,使大脑皮层有关区域内产生了优势兴奋中心。注意力涣散,好动的儿童,往往是前庭刺激吸引不足,为吸引更多刺激,儿童就显得活动量大,形成注意力短暂,心不在焉。感觉统合的训练,采用儿童喜欢的活动,进行有目的的注意力练习,能改变儿童的触觉功能、前庭感觉、手的操作能力及注意力,降低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此外,注意力与反应域有关。有些儿童反应域低,外界是不需要给他太多刺激,他就作出反应,如听故事时,窗外汽车开过,他就转头去看,而这同样的刺激对反应域中度、高度的儿童而言就不易分心,感觉统合训练中的动静结合能促使儿童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避免、排除外界干扰,有利于儿童的有意注意发展。
感觉统合失调训练中最具普遍性的几个造成学习困难的问题。
1. 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不集中是训练中最常见的主诉。几乎每位家长第一句话便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对学习缺乏动机或兴趣所致,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儿童由于神经生理不佳,而缺乏集中注意的能力。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普遍存在以下特点:(1)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转移较快;(2)在督促陪伴下,注意力集中时间可延长;(3)多伴有急躁、缺少耐心;(4)多数儿童在操作性工作中注意力明显优于在听课、阅读、书写等活动中。研究表明,这一问题与电视的影响不无关系。从小与电视为伴的儿童,发展出一种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信息的能力,同时也造成对刺激的依赖。在单调的,频率较慢的刺激下,便无法集中注意。此外,注意力不集中与儿童缺少主动探索的机会有关。从小在父母指导下、陪伴下长大的儿童,独自思考的时间被侵占了,乐趣被剥夺了,长大之后,自然不会有独自思考的能力和习惯,部分儿童独处时会出现不安全感、被遗弃感。
2. 拖拉
拖拉是又一个常见的问题。拖拉可以是避免压力的一种心理防御,拖拉也可以是儿童逃避更多任务的一种策略。注意力不集中,缺乏组织能力和计划能力也可以造成拖拉。然而,在拖拉的儿童中,最主要的,也是最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自主感的丧失。许多儿童只是站在自己生活的边缘,而不是投入其中。感觉统合训练中常常看到的是一个急切的、十分投入的母亲和一个淡漠的、旁观的孩子。父母干涉过多,父母混淆与孩子之间的自我界线,是造成孩子自主感丧失的主要原因。反过来,一个缺少自主感的孩子的种种表现又会进一步强化父母的干涉,如此恶性循环。
3、缺乏合作能力
合作不仅意味着与别人共同完成某项活动,也意味着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互动。一个缺乏合作能力的人不仅人际关系不佳,而且由于不能跟随环境的变化步调有效地调节自己,因而学习、生活中无法有效利用团体和环境的资源,易受挫折。由于自身和环境常常不能协调,因此情绪上也表现出不稳定、不愉快。
要有良好的合作能力必须具备某些基本的能力,如理解并服从指令、要求和规则的能力;理解来自环境的各种非语言信息的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约束力等等。
造成儿童缺乏合作能力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同伴群体的合作经验。上述各种基本能力唯有在同伴群体的合作中,方能有效发展起来。成人与儿童的合作和儿童间的合作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无法代替后者。儿童间以非语言交流为主,而成人与儿童间以语言交流为主;儿童间以行为来让彼此明白规则,而成人以语言来阐明规则;儿童间以结果来调节成员的行为,成人则以说教为调节。同伴群体的合作有利于儿童主动从环境中获取信息,自觉调控自身行为;儿童间的平等地位和简单"无情"的奖惩方式,更容易使儿童"明白"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和自我约束的必要性。
4、自信不足
爱是自信的保证,这是一个颠覆不破的真理。沉浸于父母、祖父母无限情爱中的儿童,怎么还会自信不足呢?感觉统合理论指出,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由于能力不足,常常遭受挫折和失败,久而久之,在儿童的内心中逐渐形成不良的自我形态,导致自卑。能力是儿童自信的根基。导致儿童自信不足的,一方面是感觉统合失调,而更根本的原因是过多帮助。观察一下尚未被过多帮?quot;污染",尚未丧失自主感的儿童,当他18个月开始自己吃饭时,他对母亲的喂饭是何等不耐烦;一个开始学习表达思想的儿童,当父母替他说出尚未组织好的下文时,是何等的沮丧。"过多帮助"不是儿童所需要的,而是我们成人表达爱的需要,方便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
研究人员围绕儿童学习困难展开广泛深入的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在导致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中,真正由于低能和学习无能所致者仅占7%左右,因为大部分学习困难儿童的智商属正常范围。92%的原因为非智力因素,如情绪、兴趣、意志、气质、性格、心理控制源等。一般情况下,学业不良儿童都具有学习兴趣和动机缺乏、自信心不足、独立性差、负性情绪严重、问题行为多、学习适应不良、身体成熟相对迟滞等特点。另外,通过对比还发现,家庭环境、父母养育方式也是导致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强制型、溺爱型、过度保护型、放纵自流型及不协调型家庭教育不利于儿童学习能力的提高。
研究还发现,感觉统合失调与儿童学习困难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学习不良儿童的大脑细胞不能很好地将各器官感觉信息整合起来,从而影响对身体内外的知觉作出反应的能力,无法使个体很好地适应环境。而且,这类儿童的感觉分辨能力相对较差,比如他们往往不能准确区别连续2个持续或间隔仅十几毫秒的"ba"、"da"之类的辅音。对其他非语言性声音,以及视觉、触觉等感官刺激的微小差别分辨率也较低,可能由于学习困难儿童的脑细胞不能接受并处理这种"一闪而过"的信息所致,其突出表现是口语表达和听音能力下降,从而导致学习不良。
研究表明,球类、跳绳等活动更能锻炼儿童眼手协调、集中注意力等基本能力,有利于儿童感知觉能力、情绪情感和各种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之外形成和培养起来的,而缺乏必要的活动将会造成儿童的学习失能和感觉失调。此外,缺少活动不但限制了儿童好动的本性,也不利于社会文化交往。儿童常常是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与社会接触,掌握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的。
感统失调与学习困难
发布时间:2013-03-28 00:00:00点击量: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