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摔跤,总有些“防不胜防”,因为有些情况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天气原因造成的路面湿滑;大人的疏失未及时处理地板上的汤水、油渍等, 由于孩子对物质属性了解不多, 对环境的观察能力不足,肢体的协调能力也还不成熟, 常会因此而摔跤。然而,除了这些客观因素之外,孩子在正常环境下还容易摔跤的原因是什么呢?
【01】前庭刺激不足导致肢体平衡能力差
在大脑后下方脑干的前面,有个微小的雷达式感应器官,叫前庭神经核,以此组成的神经体系的功能,便是前庭觉。
前庭觉与肢体协调统合良好, 身体的平衡系统才能完善, 这便是所谓的前庭平衡。经常摔跤的孩子便是由于前庭觉刺激不足,以致大脑无法迅速、正确地对外界环境刺激做出良好的适应性反应,身体因此无法取得大脑正确的指令做出协调动作,而无法在运动中让身体保持平衡,从而出现摔倒的现象。
改善方法:
家长在家可以进行一些辅助性的改善措施, 例如:3岁前的孩子,可多让孩子进行爬行、旋转、摇晃等运动;若孩子已满3周岁,则需多加跳跃、上下攀爬及速度的感受等运动。
主要改善孩子前庭功能的最佳方法,就是带孩子进行专业的感统测评, 并为其设计个别化、针对性强的训练方案。
【02】总体感觉统合发展不足导致本体觉发展不成熟
孩子老摔跤,简单地讲,便是孩子重力感不足,不能控制好自己的身体,导致身体失去平衡,从而出现身体倾斜,以致摔倒的现象。
而这一现象,便是孩子本体觉发展不成熟的信号。本体觉是一种综合性感觉统合的结果, 如果个体有任何一个神经系统发展严重不成熟, 都会影响到本体觉的成熟, 而本体觉不成熟, 孩子就难以掌握身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难以做出相应的环境互动行为。
改善方法:
对于此类因本体觉发展不成熟而摔跤的孩子,家长可多给孩子做按摩和进行爬、跑、跳、滚、旋转、摇晃、挤压等运动,例如亲子互抱侧滚;面对面, 手拉手, 一边跳跃, 一边旋转, 都是很好的改善方法。
摔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摔跤的次数过于频繁,便属于“非正常”现象,家长应该多关注,因为频繁地摔跤代表孩子的感觉统合状态无法很好的进行日常活动。
及早发现孩子感觉统合问题, 让孩子在生理优势期(0-6岁)或最关键的能力调整时期(7-12岁)把自身的感统状态调整好, 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健康、愉悦、自信的身心, 这是每个父母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平时在家中多观察孩子的行为, 多提供孩子大小肌肉的训练机会,多向专家咨询, 便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完善自我,避免因感统失调而造成的能力不足, 徒增孩子的挫折感, 如此, 孩子便能更顺利、更轻松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