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

0371-63588809

孩子习惯性听而不闻,家长该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0-01-03 10:52:12点击量:296

经常会有咨询感统训练的家长抱怨,“跟孩子说话,他总是不能理解我们想说什么,不知道是我们说的不清楚,还是孩子根本就没有在听我们讲话。”这其实就是我们感统训练中常说的“听而不闻”,家长应该怎样引导孩子呢?“听而不闻”很大意义上是说感统失调的孩子不能很好的理解老师、家长发出的指令。而听觉指令又是关乎感统失调的孩子能否顺利融入集体的一个重要因素。今天启乐园就从感觉统合方面给家长们分析下,孩子听而不闻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该如何解决。

 

一、听而不闻的表现

 

感统失调的孩子在家里通常会有类似这种情况,在家里家长喊:孩子该吃饭了,“XX睡觉了,XX该回家了……整个屋子都是你的声音,喊了很多遍孩子仍然无动于衷?即使家长说“不能乱摸乱动,这个危险,要经过别人同意才行”等等的提示或要求,孩子就像没听到。

 

二、听而不闻的原因

 

1.耳朵是否听的到

 

既然是“听”,那么首要的是判断孩子是否能够听的到,那就是指孩子的听觉器官的正常发育了,是否是听力失聪或者是听力弱,虽然这些比例小,但是听力弱的儿童还是有一定比例的。

 

孩子的听力从孕期便开始发育,这也就是说为什么从怀孕期间就要给孩子多听悦耳的声音,这里的声音不光代表音乐,也包含妈妈跟孩子的告白以及环境中的对话和各种声音刺激。

 

经研究表明8成的听力障碍都是后天造成的,这就又说到上次我们在进行感统训练家校沟通会的时候讲到到,孩子的各个感官需要丰富的、优质的、反复的、极早的信息刺激,那么对于听觉来说,那就是大量的悦耳的声音刺激。

 

2.耳朵听到了,大脑是否“听到”

 

当声音传到耳膜,通过耳膜的震动,将声音转化为生物电,经听神经、前庭神经核传递给大脑。

 

我们要了解一下孩子从听觉器官听到声音是否完封不动的传递给大脑,只有全部被大脑接收到,大脑才能指挥身体做出正确的、合理的反应。这个时候就不得不看“感觉统合之前庭觉”的脸色了。

 

人体有三大感觉系统,分别是前庭觉、本体觉、触觉。

 

前庭觉的第一个功能是负责接收来自眼睛、耳朵、鼻子、嘴巴、面部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信息。

 

第二个功能是我们大脑的门神或是守护神,前庭觉功能完善的话,从身体各个感官获取的信息,经前庭觉筛选后传输给大脑的都是最有价值的、最精炼的信息,既不会漏传也不会多传,这样大脑才能做出最好的最佳的反应,并保持良好的状态。

 

这时候孩子的听而不闻,不是没有听到,而是耳朵听到了,但是由于孩子的前庭觉功能发展不完善,耳朵听到的声音,根本没有传输给大脑,必须经过家长反复的听觉刺激才会被前庭觉所重视,将父母的声音作为重要信息传输给大脑,这时候大脑才能做出符合家长需要的反应。

 

因此前庭觉失调直接影响孩子的听觉专注力、听觉记忆力等。

 

3.孩子是否是故意“听不到”

 

家长们反应的或者经历的孩子听而不闻,绝大部分都是对孩子的各种限制性语言或指令,这时候孩子会有一些故意听不到所产生的听而不闻了。

 

对于人们的惯性思维而言,当孩子进步了或成长了,这肯定与我们家长自己的付出分不开,甚至全都是我的努力,家长们都会这样想,但当孩子不听话了,做不好了,出现各种问题了,都会首先怪孩子不听话、不懂事,而不去思考孩子是我教育的,孩子形成这些问题与我的教育方式是否有关。

 

不管是3-6岁的幼儿,还是7-10岁的儿童,他们的探索精神、认知能力是超乎我们想象的。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力,也明白自己的需求,所以当家长在不考虑孩子的观点、需求的情况下,对孩子发出一些指令,肯定会造成孩子的故意听不见,甚至抵触。

 

4.家庭原因

 

首先很多家长不是不会下指令,而是在给孩子下过指令后,看孩子没有什么反应,就立即在下第二遍或者马上就给孩子辅助。这样下指令的后果就是孩子过度依赖家长,他们知道即使自己什么都不会,家长也会来帮助他们的,从而就养成了习惯性的听而不闻。

 

另外就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家长时而严厉时而温柔的,不停的追着孩子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不停的甚至是啰嗦的通过声音来约束孩子,可是家长仅仅是声音刺激而已,对于孩子的行为不配合时或者配合度不高时,并没有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

 

三、如何解决

 

1. 给孩子充分的反应时间

 

在给孩子发指令时,家长要遵循“指令—反应—结果—停顿”的原则,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反应,发的二次指令一定要与第一次的指令是同样的。并且孩子无反应的时候,在二次指令发出之后5秒钟后,若是孩子没有反应再进行辅助。

 

2. 指令要结合日常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下指令并不是很刻板的一件事情,他们现在学习的每一项内容都与家庭生活离不开。所以,在给孩子下达指令的时候家长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情景让孩子学习,如:这个时候要吃饭了,我们可以让孩子听指令“拿碗,搬椅子”等等一系列的与此时相关的活动。孩子要睡觉了,我们可以就“脱衣服、脱鞋子、上床睡觉”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既能看到又能听到,灵活多变的让孩子来学习,还会逐渐的提高孩子的配合意识,理解能力,听指令的主动性。但是环境不同,我们学习的内容会稍微的有一些调整,不能刻板,要灵活多变。

 

3.注重发指令时的细节

 

在给孩子发指令时,家长还要注重很多的细节,否则同样的努力却得到的是两个效果,如:需要走到孩子面前,弓下身子,得到孩子注意后再给与指令;使用简明的语言:例如:"把灯关上。"不用说成"宝宝你过去去把灯关上好不好呀?"指令就是指令而不是提问或商量。比如要求孩子穿衣,不要说"你可以把衣服穿上么?",因为如果孩子说"不可以"那指令就失效了;身体距离和声音音量都要恰当,距离太远或声音太小,孩子都是听不到的。

 

4.改善前庭觉功能失调问题

 

老师可以选用大滑板、小滑板、趴地推球、大龙球、平衡木等器材进行快速的、旋转的、平衡的训练项目,对于家长来说在生活中可以多让孩子荡秋千、玩滑梯、趴地推球、多听悦耳的音乐、家长多给孩子讲故事等等。

 

孩子听指令的能力不是一天就可以练习出来的,需要家长长期的,用一致的指令来引导孩子,相信孩子的训练效果一定可以有很大的提高。如果家长给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就不需要那么多负面的指令,那么听而不闻的问题就自然减少甚至消失了。

 

如果孩子出现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好动,坐不住等现象时,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妇幼保健院,或者是像启乐园这样专业的感统训练机构,寻求帮助。及时给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测评,及早改善孩子感统失调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