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家长咨询:
“老师我家孩子特别胆小。”
“怎么胆小呢?”
“看见生人就哭,看见毛绒玩具也不敢动。”
其实,家长口中的宝宝胆小,也并非是胆小。
我们不能轻易把宝宝定义为胆小的孩子,0~6岁是婴幼儿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所描述的胆小,排除先天气质、敏感期和教育不当等几个方面的原因,很有可能与触觉敏感有着直接关系。
对此很多家长会认为:触觉,不是就是皮肤的感觉嘛,为什么和孩子的性格扯上关系了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继续往下看。
触觉是一切感觉通路的基础。人类在胚胎期,有三层结构,最外层日后发展成皮肤及神经体系,也就是说人类的触觉和神经体系是相关的,触感便是神经组织最重要的营养,触觉的敏锐度会影响大脑辨识能力、身体的灵活及情绪的好坏。
触觉能力不佳的幼儿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在家和在外判若两人,粘人、爱哭、怕陌生、胆小、孤僻、坏脾气、固执、挑食、偏食、咬人等,这些进而影响幼儿情绪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触觉是我们全身感觉细胞最多的一个感觉系统,它遍布我们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包括内脏、骨骼、关节等等部位,它们在人体各个不同的部位负责传输各种感觉刺激给中枢神经,再由中枢神经传送到脑功能区。
人类对触觉刺激的分辨能力最为多元化,这也是人类大脑特有的分辨、分析及组织能力的基础。触觉的复杂性,也使大脑神经中感应触觉的部分最多。
因此,触觉神经和外界环境协调不足,会影响大脑对外界的认知和应变,而触觉敏感的孩子常会有以下这些表现:
不愿意被抱着,抱起来不老实到处扭;
反感无准备的突然触碰;
拒绝新食物,挑食,对食物的温度敏感;
不喜欢穿质地粗糙的衣服,牛仔裤或毛衣都拒绝;
蚊虫叮咬会不舒服忍不住哭泣;
不喜欢理发,剪指甲,梳头发;
不喜欢玩沙子,泡沫,胶水,彩泥,面团等沾手的东西;
需要身体接触的集体活动也会拒绝;
排队离前面的人很远等。
这时候不要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事多,更不要给孩子贴上胆小,不合群,洁癖等标签。
孩子不自信、内向等这些表现,不仅是表面看上去的性格问题,深层反应的是孩子触觉发展的能力。大多数人正是由于触觉发展不足,而导致逐渐形成后来的性格,这样的性格,在生活、工作、社交中,影响着我们的各种决策和判断。
所以,当家长发现孩子有触觉不足的表现时,应该及早发现及早重视。触觉能力不足不仅仅靠训练,更需要家长悉心的陪伴、关心和引导。
触觉发展需要提供适当的触觉刺激,家长们在家应该给孩子提供主动探索的、丰富的触觉环境,被动的触觉刺激包括肌肤的接触和物体的接触。
肌肤的接触
肌肤的接触比如抚触、按摩、拥抱等。
父母可以用双手或身体其他部分与宝宝的皮肤接触,比如抚摸宝宝的头、小胳膊、小腿、后背、小肚子等,抚摸肚子的时候,适当轻缓一点,因为脏器都在腹部。这样在给于触觉满足的同时也增加亲子感情。触觉刺激很简单也很重要。
物体接触
现在已经有材质很好的触觉刷,可以用触觉刷轻缓地给宝宝刷。另外,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些不同质感的日常用品,适当地接触皮肤的各个部分,比如小刺球、硬毛刷、软毛刷。
以上操作适合小月龄和没有触觉防御的宝宝,因为触觉不敏感的宝宝比较容易接受,对预防宝宝触觉敏感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宝宝已经出现触觉防御,一定不能强行脱敏,这样宝宝会哭闹,缺乏安全感,产生心理应激。我们只能循序渐进,慢慢的刺激,让宝宝接受。
可以寻找一些对宝宝有一点挑战又能够接受的刺激物品,把对所有物品的触觉高敏感性减低,接下来再去环境丰富一点的地方接触一些不同的人,比如公园、游乐场等,慢慢接受不经意的触碰,然后可以简单的握手、拥抱等等,慢慢孩子触觉上不讨厌他人的接触,对于他表现出来的怕生和所谓的“胆小”就会有很大转变。
这里推荐几个家长可以在家和孩子一起做的训练游戏
01
洗澡游戏

02
沙土游戏

03
刷身游戏
04
梳头游戏
05
大毛巾卷游戏
06
触觉球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