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从孩子一出生就有个"内在秩序感建构"的敏感期,它的发展从零岁持续到3岁左右,明显的外在行为表现会出现在两岁左右,其行为特征是:执拗。孩子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大人的建议通常不釆纳,如果大人强硬干涉,孩子就会生气而哭闹,对事物的完整性、秩序感和所属权力的稳定性要求非常高。
你是不是曾经看过这些现象:赶着出门时看孩子穿得慢,就帮他穿了,不料就像捅了马蜂窝,孩子会哭闹不止;上楼梯时大人不能先上,否则必须退回来;有客人来家里,听到门铃声必须是孩子来开门,如果大人开了,他会哭着要求客人出去,重新再开一次;剥糖时孩子要自己剥,如果大人把糖纸撕开,孩子会愤怒地扔掉它,要求重拿一颗;当其他小朋友来家里玩时,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玩具⋯⋯
对于孩子来讲,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就像呼吸需要空气一般,当它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了一种自然的快乐。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会关注和认识外在事物间的规则关系并按照他们所理解的关系来组织和应对周围世界了。这种对外的秩序感为他们发展出道德意识奠定了基础。
在秩序敏感期时,孩子开始接受外界给予他们渗透在生活各个方面的基本行为准则,这标志着孩子接受道德法则的开始,预示着道德的萌芽。
在人的思维发展起始阶段,智慧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基本的结构成分——秩序关系,这使得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孩子主要表现为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来应付外界事物,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往,使动作慢慢协调起来。秩序感会帮助孩子进行初步的思考和逻辑因果的推演。
如果在这一阶段孩子能够获得良好的秩序感,在之后的运算阶段才会顺利地形成对比、分类、序列等具体的思维形式。否则,就会为其将来的智力发展埋下隐患。
如何正确对待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 对秩序敏感期要有正确的认识
我们要知道,秩序敏感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难以逾越,甚至是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阶段。当孩子看到各种秩序被破坏后而哭闹大叫时,我们不要大声批评,不要觉得孩子太过计较而嫌他繁琐,而应该给予孩子尊重与理解,密切关注、倾听孩子的要求,并予以积极回应。
如果孩子产生的是合理的或非原则性的需求,要理解孩子的情绪,孩子如果坚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就不必勉强他,顺其自然就好。对于原则性的需求,如果不能够满足孩子,就需要灵活变通,通过拥抱、讲道理、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目标等方式平息孩子情绪,千万不要蛮横“控制”。
给孩子提供一个井然有序的环境
教育学家认为,如果没有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就不能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然孩子的智能也无从建构。所以,家里的日常用品最好摆放有序,每次用完后都要及时归位,父母不要随便摆放它们的位置。尽量不要对孩子居住的环境做太大的改变,比如频繁地为孩子更换床铺、房间生活环境等,特别是长途旅行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即使不得已,也要给孩子一个适应期和过渡期,并且为孩子可能出现的不适应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对于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我们还可以引导他们自己收拾玩具和日常用品,这不但能让孩子养成整洁有序的习惯,还能使孩子获得更完善的成长空间。
满足并利用秩序感培养好习惯 秩序敏感期也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如果孩子玩完玩具就知道归位,进门回家就知道洗手,看到垃圾就知道扔到垃圾桶,是不是感觉也非常好呢?作为父母,要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加强自身的行为管理,帮助孩子建立有关生活秩序的良好习惯,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孩子们总会长大,敏感期也不会一直存在。如果父母能够积极地应对,多一点耐心,给予孩子所需的支持,不要强制性的破坏孩子的内心秩序,孩子通常会在4岁左右走出这一敏感期,慢慢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开始学习了解他人,学会接受现实,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前提是,身为父母的我们,要学习并了解有关敏感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