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安,无目的地跑来跑去,情绪暴躁,组织和技巧性活动能力差,胆小爱哭黏人,丢三落四,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动作不灵活,手脚笨拙,容易摔跤,系鞋带、扣扣子、跳绳有困难,说话晚,吐字不清,粗心大意,读书跳行漏字,写字颠倒等等。
若娃出现以上种种表现,通常会被告知:感统失调,需要感统训练!

我们总说:“女人的第六感很准的。” 小时候看动画片“圣斗士星矢”的时候,主角们每次进步都是开启了“第七感”、“第八感”。 那么,一个人到底有多少种感觉呢? 可以告诉大家的是,我们一共有七种感觉,分别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这七种感觉与生俱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适应世界。
人的各种感觉都是相互连通的
当它们共同作用时,人体就会感知到
“我是谁”、“我在哪里”
以及“我的周围发生了什么事”等
感觉统合是大脑形成这些感知的关键所在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感觉统合是个自动、无意识的过程。通常我们所说的感觉包括触摸、移动、本体感觉、光、声和重力的牵引。大脑对这些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是基础 感觉统合为将来儿童进行更为复杂的学习和行为活动提供了关键的基础。对于大多数的儿童来说,感觉统合会在日常的活动中自然产生,例如,运动计划能力和对外来刺激的适应能力等。这种能力在3~9岁的儿童时期得到锻炼并逐渐形成,对人一生的学习生活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那么 如何训练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呢? 比如像这样 ↘↓↙ 游戏名称:走小路 训练效果:训练孩子的平衡能力。 游戏目的:刺激儿童的触觉系统,促进感觉统合能力的协调发展。 游戏准备:绳子一根、一本书或一把儿童伞。 游戏说明:父母把绳子拉成直线放在地板上,让孩子赤脚踩在上面,头凝视前方,试着向前走、向后退;把书放在孩子的头顶上,要求保持平稳;让孩子拿着伞,不要左右摇晃。父母发开始口令,孩子从绳子一头走到另一头,书或伞中途不得掉下来,父母可在一旁加油打气。可反复进行几次。
认知训练包括最基本的发声训练、中级的绘画和手工训练,高级的看图识字和智力拼图训练等。语言是进行思维的工具,是掌握知识最有利的方式,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标志。 儿童的言语能力未见完善,对自己的语言不能很好地叙述和表达,只能运用游戏作为媒介体进行。智力活动和绘画等可以很好地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潜能,心理学家的系统研究表明,儿童同样具有与之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创造性萌芽,在游戏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不受习惯约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就是这种创造力的萌芽。
游戏名称:“最后两分钟”—续编故事结尾 训练效果:训练儿童对语言良好的叙述和表达能力 游戏目的:充分开发孩子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游戏准备:生动、有趣的一个童话故事 游戏说明:晚饭后,妈妈为孩子开始讲童话故事。要求妈妈的语言深情并茂,还要有配合故事内容的肢体动作,这样才能生动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讲到故事的结尾,妈妈故意停顿下来,提高语气对孩子说:“现在是故事的最后两分钟,请你来想一想,后来怎么样呢?”要求孩子续编故事结尾,鼓励他多发挥想象,力求语言完整、连贯。
儿童的思维和想象力与其动作紧密相连,可以说,“不活动,就没有思维”。而对婴儿来说,简直是“动作即思维,活动即想象”,启迪儿童心智的最佳办法之一就是训练他的模仿动作。 心理学家霍尔有一句名言:“人的心理是手造成的。”这话有深远的道理。人手在大脑皮层的定位区域最大,手的活动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手部活动具有组织其他感官协同活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说,幼儿的手部活动具有控制脑动的价值。因此,训练儿童的手部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能激发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值得提出的是,在众多的模仿训练中,家长平时应着重训练儿童的手部模仿活动,从最简单模仿如小猫叫、小鸭子走路等开始,逐步加深难度。模仿训练真正体现了让儿童在“活动”中进行学习和智力开发的基本教育原则。
游戏名称:模仿动作—小鸭子走路 训练效果:培养孩子接受大量视觉信息的能力 游戏目的:调节肢体运动,使全身各部分的动作达到协调一致 游戏准备:手机、音箱(非必需品)以及关于动物的儿童音乐 游戏说明:把音箱连上手机,先放欢快的动物音乐,妈妈的左右两手(手心朝下)在身体两旁摊开,两腿随着音乐节奏交替单腿抬起、放下,全身左右摇摆,头也朝着身体的方向左右摆动,同时嘴里发出“嘎、嘎、嘎”的小鸭子叫声,要求让孩子跟着模仿。可反复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