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作为学习的基石,对每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它不仅是知识获取的途径,更是促进大脑发育、深化认知能力及促进社会化的关键过程。

阅读障碍,亦称为读写障碍(dyslexia),是一种即使智力正常,个体在阅读上仍会遇到困难的情况。受影响的个体程度各异,可能面临的问题包括拼写、快速阅读、书写、默读、朗读发音以及阅读理解等方面的挑战。这些困难是内在的,但读写障碍者依然拥有强烈的学习愿望。
根据2014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中国大陆地区疑似读写障碍的发生率约为11%,这意味着目前有超过1000万小学生可能正遭受读写障碍的困扰。其他数据也显示,每五人中就有一人表现出轻度症状,患病率可能高达20%。

尽管如此,公众对读写障碍的认识度不足1%,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认知度明显偏低。
目前,官方尚未为读写障碍的学生及其家庭提供特定和适当的支持,这与对其他类型障碍者(如视障或肢体残障者)的支持相比,显得远远不够。此外,由于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读写障碍了解不足,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也难以为这些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需要提高社会对读写障碍的认识,加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以便他们能够识别并支持有读写障碍的学生。同时,也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为这些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英国读写障碍协会指出,小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常常遇到挑战,他们可能会写错字,或者容易混淆那些形状相似或发音相近的字。这些孩子往往肌肉协调能力较弱,这导致他们在握笔时感到困难,他们的作业本上常常布满了擦改的痕迹。
在阅读方面,这些孩子通常对朗读文章感到不情愿,他们可能会读错字或出现跳读现象。要他们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关键点,就显得更加具有挑战性。

阅读障碍的成因复杂多样,每个受影响的儿童都有其独特的挑战。这些挑战可能源自字词解码的困难,即儿童在识别和理解简单字词时存在障碍;或是阅读理解障碍,即尽管字词认知正常,但在理解整篇文章时却遭遇难题;还可能是阅读理解元认知的缺陷,表现为缺乏有效的阅读监控策略或方法。此外,研究还指出,部分阅读障碍儿童的工作记忆功能也可能受到影响。
当前,关于读写障碍的理论解释中,两种观点尤为突出。随着功能核磁共振成像和事件相关电位等先进技术的应用,科学家们对阅读障碍的脑神经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两种理论的支持者均能在脑神经层面找到相应的证据支持。

首先,语音缺陷理论强调,阅读障碍者在处理言语信息时存在表征和加工上的障碍。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语音缺陷假设,它指出阅读困难者在接收如“lan”这样的言语信息时,难以将其有效保存在短时记忆中,并进一步分割成更小的语音单位(如“l”和“an”)。此外,这类儿童在利用语音编码方式储存言语信息时也面临困难。
另一方面,一般感知觉缺陷理论则认为,阅读障碍者的视觉和听觉加工能力存在缺陷,这源于大细胞系统的异常。在视觉方面,表现为视知觉能力的不足,如视觉分辨和追踪能力低下,导致儿童难以区分相似字(如“今”和“令”)或在阅读时眼球扫视不顺畅,进而引发读错字、加字漏字、跳行及阅读速度缓慢等问题。而在听觉方面,听知觉能力的落后则可能导致儿童“读而不闻,读而不懂”的现象。
通过专门的训练活动,如视觉追踪练习、听觉辨别游戏等,增强孩子的视觉分辨能力和听觉敏感度,从而改善其信息处理能力。
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如通过动画、音频、实物等多种媒介让孩子识字、认字及默字,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家长应多花时间陪伴孩子阅读,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最简单的文字基本笔划、笔顺开始教起,逐步介绍汉字的结构和形声字的规律,帮助孩子建立扎实的文字基础。
出声阅读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感知语言的节奏和语调,同时也能帮助他们自我检测发音是否准确,加深对文字的理解。
泛读时选择适合孩子能力、有趣且易于理解的书籍,重在扩展词汇量和阅读广度;精读时则选择孩子喜欢的书籍,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通过圈划生字、词语、做批注等方式提升阅读深度和理解能力。
在阅读前或阅读中设置问题,引导孩子边读边思考,这样不仅能提高阅读的专注度,还能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面对读写困难的孩子,家长需要给予更多的关爱、支持和耐心。理解孩子的困难,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并与孩子一起努力克服挑战。
阅读障碍可以通过专业的感统训练进行改善,主要基于感统训练能够提升个体的基本感知和整合能力,进而促进神经系统的功能优化,这对于改善阅读障碍具有积极作用。
感觉统合是一切能力发展的基础,我们一定要科学理性地看待孩子的各种表现,帮助孩子茁壮成长。